孕期保健在胎龄3个月时,胎儿骨骼系统开始发育和逐渐形成乳齿,此阶段需要维生素D。妊娠晚期胎儿迅速增长,需要更多的维生素D。如果此时孕妇缺乏维生素D,胎儿在出生时即有(先天性)佝偻病。据流行病学调查,我国新生儿先天性佝偻病高达16.4%。因此,孕妇自妊娠开始就应多在户外活动、多晒太阳,在平衡膳食基础上多食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;在妊娠中期及晚期的孕妇维生素D推荐摄入量为每日400国际单位。研究提示,孕28周一次性为孕妇补充10万~20万国际单位维生素D,有助于预防婴儿先天性佝偻病。
母乳喂养胎儿出生后应尽早(出生后半小时内)开奶,吸吮乳房愈频繁乳汁分泌愈多。母乳中维生素D含量低但较牛乳高,其中钙磷比例(约2:1)有利于婴儿吸收。但从绝对量看,母乳中维生素D和钙的含量并不能满足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,必须从其他途径补充使其得到满足。
日光浴夏秋季出生的新生儿在生后第三周就可以开始户外活动,为保护婴儿免于着凉,在不直接曝晒太阳的情况下,露出小脸和双手在户外活动,每次5~10分钟。待婴儿满月逐渐适应外界环境后,可适当延长在户外的时间,通常每隔3~5天延长五六分钟,直到每次半小时、每日两次。对较大婴儿来说,夏季在户外停留时一般可戴小帽以保护头部不直接曝晒于日光下,而身体其他部位分别依据气温情况可完全曝晒于日光下。这样直接晒太阳的时间不能过长,一般每次5~10分钟,待适应后逐渐延长至每次半小时左右。月龄较小的婴儿也可以在树荫、屋檐下或开窗的室内间接接受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。皮肤暴露于日光的面积越大,所产生和积存的维生素D就越多,预防佝偻病的效果就越好。但在城市中由于空气受尘埃、煤烟、油烟等的污染,这些微小颗粒阻碍阳光中紫外线的通过并吸收其中紫外线,以致达到地面的紫外线量减少。在这种情况下则应延长日照时间,每日由两次每次半小时延长到每次一小时或以上。
添加辅食蛋黄、奶油、肝类、谷类及蔬菜中虽然含有维生素D,但其含量低不能满足小儿需要。然而若能及时添加辅食,养成进食习惯,则既能补充日光照射的不足又有利于减少药物服用量,但小儿的户外活动仍应受到重视。
药物预防新生儿出生后两周起即可添加维生素D,每日400国际单位(用浓维生素AD滴剂时,按每克30滴计,两天共5滴即够),直至18个月。对低出生体重儿可于出生后一周开始添加维生素D每日800国际单位,直至2岁为止。在北方冬春季节,应给3~6岁小儿每日补充维生素D400国际单位。严重佝偻病的诊断和治疗应遵照医生意见,不宜自行加大剂量口服或肌肉注射维生素D,而造成急性或慢性婴幼儿维生素D中毒。
钙剂如能晒太阳及摄食所需量的维生素D,在母乳量充足的情况下,半岁以内婴儿不必另行添加钙剂。喂食婴儿配方乳粉的婴儿不必再另加钙剂。如食物中钙含量不足或对低出生体重儿,则可口服钙剂以补充摄入量的不足,按元素钙计量每日200毫克即可。7~36个月婴幼儿补充钙剂的添加量为100~200毫克,4岁及4岁以上儿童为400毫克。鉴于各种钙类制剂的吸收率一般在30%左右,因此作为长期添加的营养素,碳酸钙制剂可供选用,它含钙量高、来源充裕、经济、安全、实用。